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五届三次教代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9-09-18        浏览量:1549

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2018年主要工作进展及2019年工作展望,请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2018年主要工作回顾与总结

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扎实做好市委巡视整改各项任务,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深入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深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更加优化,学校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党的领导不断增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深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大会、考察上海等重要场合的讲话精神及中央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以两级中心组为载体,开展各级各类学习,领导干部和师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举办“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实施以“工程德育”为特色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第八次党代会成功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提出了学校至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发展目标,明确了“四大战略”,部署了未来五年的“八大重点任务”,开启了新时代发展新征程,为加快建设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成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热潮,校领导带头开展专题宣讲,增强了广大师生干部对党的领导、对学校事业成就和未来发展的认同,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干事创业热情。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注重顶层设计,调整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明确工作职责与分工,初步构建了“三全育人”格局。校领导班子带头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课;举办“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思政讲师大赛等活动。实施学风建设“十百千工程”(即开展数十期朋辈讲师辅导、评选百余间学风标兵宿舍、遴选近千名学风标兵),大力营造优良学风。涌现出了一批育人先进典型,庄松林院士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其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光电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试点单位。

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1.积极探索荣誉学位体系、产业学院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凝聚育人共识、剖析教育问题、推动立德树人。自2018级始,面向全体本科工科学生,设立“荣誉学位”项目。主动对接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需求,构建“1+N”开放式的校企协作育人联盟,以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为试点,打造出具有卓越工程教育特色的“产业技术学院”,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临场工程师”。实施科研项目课程改革,以5大一流学科为试点,由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教师开设项目课程,本科生以课程形式参与项目研究。推进计算机课程改革,新增“数据科学通识导论”等计算机技术前沿课程。实施体育竞赛课程改革,以联赛制为抓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推进以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集体备课为抓手的课程思政改革,以借鉴中外合作项目语言教学模式为抓手的外语教学改革。办好“沪江讲堂”,积极探索具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教育教学成果取得新的突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一等奖1项(参与);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2.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大力推进。“卓越工程2.0一流专业发展计划”入上海市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业工程2个专业获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积极申请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机器人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获批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上海高校精品课程5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3个、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3门、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3个。

3.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拓展招生渠道,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达到8016人一志愿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之比达到3:1。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招生指标,高质量生源稳中有进。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硕博连读”及“申请-考核制”招生力度,录取博士研究生141人。实施高水平大学课程建设和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全面实施2018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类、分级、分模式教学;启动本硕贯通课程,探索以研带本的创新培养模式。启动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4.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不断增强。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青春奋斗情、历史责任感,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各类平台让学生出彩。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1项;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MBA专项奖银奖1项。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1项、铜奖1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5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63项、全国二等奖90项;依托上海市青年大学生职业训练营、上海市高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站“三大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原动力。构建环上理创新创业街区,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平台,尚理四合苑两期孵化创业学生团队33个,落户环上理街区11个。注重资助育人和勤助育人,开展困难生领导力提升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悦纳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举办少数民族学生专题培训。广大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各类志愿服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发挥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作用,广大教师的育人热情不断提升

1.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严把教师引进关、考核关,修订完善人员引进与管理办法、人员引进论证意见表、出国访学协议书等文件,严格执行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考核在职称评聘中的“一票否决制”。设立教师工作部官微“尚理师说”,加强对教书育人和师德师风典型的正面宣传;把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各类教师专题培训。

2.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落实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引育并举,加大对院士等高端人才及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新进教职工113人。突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加大团队引进力度,成功引进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团队、机器智能研究院团队等学科发展团队。凝练学科特色方向,组建并获批18支创新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 “思学计划”“志远计划”,86名青年教师获益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主力军。制订“乘风计划”实施办法,完成首批境外研修与培训工作。发挥“国外访学”“国内访学”“产学研”和“高校青年教师资助”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3.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多样化用工体制机制,制定人事派遣制管理办法、劳动合同制管理办法;启动“企业社保账户”,试点劳动合同制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修订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学术擂台赛”实施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实施细则等制度,不断激发和释放师资队伍活力。制订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团队管理与激励办法,激发团队活力。修订和完善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加大博士后引进及沪江博士后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力度。

4.教师发展保障更加有力。聚焦青年教师住房困难瓶颈问题,积极用好上海市人才住房政策,推进实施教师住房保障工程。实施青年教师首聘底薪制,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入学困难,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做好绩效工资预算、决算等工作,做好二级管理部门绩效工资基础性津贴额度的核拨和日常发放管理等工作,保证绩效工资平稳实施。

四、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

1.学科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材料科学入选ESI全球前1%,ESI学科增加至2个,工程学排名继续攀升。新增系统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3个专业学位授予点。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体系,推进跨学科协同,布局全校运动健康、医工交叉、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学科交叉发展,在国家“科技冬奥”、上海市同城协同高峰学科等方面凸显成效。建设“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数控机床国际联合实验室”“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人机共融技术及机器人医疗国际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机器智能研究院,筹建深海装备技术及应用研究院、人工心脏实验室、新农村研究院。

2.学科发展平台不断升级。“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列入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太赫兹精准生物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和上海市技术专业服务平台1个。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工作中,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获评优秀。

3.科学研究能力快速提升。学校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能力不断提高,纵向科研项目到款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再创新高,人文社科省部级项目量质齐升,5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科基金获得资助。国家级军工项目立项数翻番,新增军工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纵向项目6项。高质量论文发表量快速增加,论文首次入选SSCI一区,全年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195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8位老师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类项目,其中包括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项。

4.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广泛认可。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授权发明专利达279项,专利申请和授权质量稳步提升。与斯坦福大学、古巴生物医药集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机构的国际技术转移全面展开。技术转移中心获得“2018胡润上海新锐技术转移机构”和“2018胡润上海科技服务十佳技术经理人”荣誉。

五、扎根中国大地,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大

1.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率团来校访问,并为“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共与31个国家或地区的162所境外高等院校签署了各类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等12所高等学校或机构新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和跨国企业合作,打造上海精品文化、学术交流项目“大世界(Big World)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人才。

2.专业国际认证助力发展。以多元化的专业认证引领专业建设,5个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或接受认证专家进校考查;5个本科专业通过德国ASIIN认证复审评估或接受认证专家进校考查;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7个专业通过AACSB国际认证,学校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

3.留学生管理与服务不断规范。年度留学生人数共880名,生源结构优化,学历生占比达58%。修订留学生手册,加强国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日常管理系列规章制度等。

4.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深化“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学术高地、行业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以及技术成果转化联盟。联合发起沪港大学联盟,积极参与和服务沪港两地、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建设。继续深化一校八院(所)合作主动对接宝武、商飞、光明乳业、微创等国家与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和联合技术攻关,力求破解“卡脖子”问题。

六、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

1.依法治校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推进依法治校标准校建设,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意见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并完善依法治校工作体系。聚焦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推进学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工作落实。总结分析“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推动“十三五”目标的完成。加强制度协同,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梳理规章制度百余项,推进规章制度在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为师生依法依规办事提供遵循。扩大教职工民主参与程度,对于学校重大事项,向教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普法教育40余次。

2.内控制度体系更加优化。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八大方面构建长效内部控制体系。成立财经领导小组,制定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项目库建设及预算管理办法。推进预算精准化管理与结转结余资金统筹力度,高质量完成预算执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财评取得良好效果。聘请第三方对信息化项目、学生奖助学金两个一级项目进行绩效跟踪评价,大力推进绩效管理全覆盖。

3.资产与实验室管理不断完善。高效完成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及合同签署任务。打造全新工作流程,在各个资产环节实行全网络化、全过程精细管理,缩短业务流程时间。初步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制定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努力实现大型设备共享全覆盖。编制完成资产管理指导手册,修订实验室安全管理系列制度;探索“三级管理”体系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新模式,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4.产业监管更加科学规范。完成科技园股东减资退出的工作,启动宝地公司对科技园增资的尽职调查和春江路地块收储划拨工作。发挥科技园的载体作用,积极推进学校与杨浦区、宝武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民星路191号地块、军工路1300号地块、复兴岛开发等相关项目建设,推动环上理新兴智能产业的集聚。选聘职业经理人,优化下属公司组织架构,实行全员KPI绩效考核。按照市教委要求,完成学校投资企业清理工作。

七、加强校园软硬件建设,校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校园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国际合作教育大楼、经管大楼、食堂及浴室等4大南校区单体建筑全面建设。新建海安路人行天桥(二桥)工程,推动南北区校园贯通;大力推进电力改造,全面完成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完成老图书馆、仪表二馆、老外语楼、南七宿舍等7个维修工程。完成13个国际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扩初设计文本申报及现场答辩工作;科学规划做好运行与保障工作,完成29个维修项目概算,并入选学校维修项目库。按照“智慧教室”要求,规划设计面向未来的本科教学设施的现代化一教改造方案。大力推进军工路516号校区第三教学楼、体育活动中心、地下停车场及军工路1100号校区学生公寓、图文信息大楼等“十三五”项目申报。

2.校园安全感不断增强。开展安全文化育人品牌系列活动,校园安全宣传文化氛围越发浓厚,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稳步提高。加强校园技防体系建设,建设适应安全综合防控、大安全管理及安防集成应用的平安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消防基础标准化管理,完成宿舍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二期)建设。创新安全检查模式,针对各类建筑特点,设置不同安全检查指标。开展涉密人员分类确定和审查工作,组织开展全校性的保密安全教育。通过上海市国家保密局二级保密资质复审、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审核、上海市科工办保密专项检查,修订 31 项国防军工科研保密管理制度。牢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发挥校园媒体、信访部门的维稳功能,快速有效平稳地化解风险,保持重大舆情和重要时间节点上的校园安全稳定。

3.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按照“菜品足、温度足、时间足、服务足、安全足”的要求,推进餐饮服务改革创新,通过增设冬季“1元爱心早餐”、开设快供套餐窗口、开设夜宵食堂、延长午餐与夜宵供应时间、改造食堂后厨、推进兄弟高校特色美食交流、建立“食在上理”微信公众号等举措,提升餐饮服务水平。第四食堂和第五食堂获评上海市高校“六T”实务现场管理达标食堂。完成“洗浴进公寓”三期工程建设,获益学生达15500余名。公共浴室和大部分宿舍洗浴延长至23:00,其余24小时开放。引进智能洗衣服务,装修和改造洗衣房16间,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4.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网站群、OA系统的改造升级;建设共享超算中心,构建新工科教研平台;推进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做好280余间媒体教室设备维护工作,改善师生教与学的信息化环境。新增对招生网站、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推进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修制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营造校园网络安全氛围。

5.学校精神面貌呈现崭新气象。高质量改版学校中文主页,正式开通上线英文门户网,打造学校线上的亮丽名片,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化认知度。培育沪江诗礼社、沪江讲坛等5个文化工作室,建设“沪江书院”,提升文化自信。扎实做好上海市首届文明校园迎评工作。加强校史研究,出版《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口述校史实录(一)》;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展示校史精彩,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手绘校园老建筑原貌、录制建筑音频、搭建建筑网络,为校内35幢老建筑的贴上了“二维码”标志牌;学校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大力推进“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6.广大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建设规范家园、民主家园、精神家园、温馨家园、文化家园;丰富教职工业余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提升对党、国家和学校的热爱。举办“弦歌不辍沪江潮扬帆奋进新时代”图片展,“致敬改革者 奋进新时代”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学校与祖国同奋进的光辉历程,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建设以“上理校友大家庭”为基本内涵的校友文化;上线“上理校友服务平台”;举办“相聚上理校友大家庭”校庆日校友返校游园嘉年华活动,广大校友的归属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2018年,是属于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丰收年”。一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更催人奋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不足: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与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系列举措还需进一步强化落实,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还要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的活力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与服务社会的能级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大,管理、服务与保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助推事业发展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未来,需要包括在座各位代表在内的广大上理人的共同奋斗。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有效的举措,大力推动内涵式发展,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第二部分:2019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9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类教育载体为抓手,深入学习、有效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加强校院两级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大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力度。发挥党校功能,深入开展各类培训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统筹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继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校领导带头为新生上入学第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实施新型班主任制度,实施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全员育人,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等举措带动全员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思政理论、人文素养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金课”;举办“智慧中国”系列讲座;举办“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长三角邀请赛,推进讲师团进课堂。推进宿区学风建设;开展后勤服务立功竞赛,强化服务育人;修缮第一教学楼,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探索空间育人;持续推进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让校园处处可育人。

三是巩固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持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制定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推进“四课一体系”(思政课、计算机课、外语基础课、体育课与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改革。完善本科生荣誉学位制度,构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全覆盖的荣誉课程体系;继续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实施科研项目课程,建立健全本科生通过科研活动获得学分的制度体系;建设机械—艺术博物馆。全面实施本科专业三级认证,推进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专业认证。加大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推进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设。探索大类招生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专业培养阶段理学、工学、医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课程设置。

四是以“一流研究生教育计划”为引领,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凝练研究生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召开博士生导师大会。以培养卓越医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医工联合创新平台,打造地方高校医工结合高端人才的培养高地。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健全学位授权点质量监控体系,做好学位点的遴选培育工作,构建竞争性、持续性的资源投入机制。

五是围绕“六个下功夫”,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极做好各类学生赛事的承办、组织工作。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载体。成立学业指导中心,向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帮扶服务;关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做好职业发展教育,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升学比例;做好征兵、奖勤助贷等工作。

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一是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构建教师思政工作协同机制,增强广大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等方面,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二是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坚持引育并举原则,紧紧围绕学科发展需求,推进专任教师队伍总体数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做好人才服务与管理工作,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全程培养体系,加强博士后工作。完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师资“揽蓄工程”,积极做好系统科学、光学工程国际青年论坛。

三是加强教师分类评价,优化部门绩效考核。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教学、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拓宽广大教职员工发展通道。深化二级分配与岗位聘任制度的改革,深化副高级岗位聘任评议改革。进一步推进二级管理部门绩效目标的分类管理,倡导绩效与贡献挂钩、实现优绩优酬,激发二级管理部门和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医工交叉、军民融合、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机器智能实验室、增材制造实验室、纳米光子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基地建设,建设跨学科创新研究院,筹建军民融合科创基地。大力支持学院、教师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实施学科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各类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学成果转化。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完成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申报筹备工作。做好国家奖及省部级奖项的布局、培育、推进和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各类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稳中有升。重视和支持人文社科类项目的培育、申报工作。健全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体系,依托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进一步推进学校高价值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工作。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服务国防科技能力,扎实做好学校军工科研工作,力争军工科研经费实现大幅增长。

四、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

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师生共同体访学计划。完善国际生招生及管理制度,理顺部门、学院的分工和职责。继续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支持学院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完善沪江国际文化园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其育人功能、品牌效应。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发展水平。加强与行业企业、协会、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快推进与商飞、宝武、光明乳业等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以医工结合为得点,继续深化与市东医院合作,推动建成医工结合特色附属医院。继续深化与“一校八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筹备召开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年会,服务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

五、坚持推进依法治校,不断促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大学章程;优化学校治理体系,设立校务委员会,制订校务委员会章程。加强合同规范管理,修订合同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大力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工作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制订并实施依法治校三年行动方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是增强规划引领发展的水平。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督查、评价工作,启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对接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完成分类评价数据上报及自评报告。统筹做好基建维修和专项建设立项工作,完成2020年维修和专项建设项目的入库工作。科学规划主校区南区新建建筑的空间资源使用。

三是强化质量与效率意识。完善办学绩效评估机制,准备2020年迎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制定并实施绩效管理办法。建设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大型仪器的总体效益。加强对2019年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的执行跟踪;全面完成设备采购工作。科学有序推进2020年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组织、申报工作。

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

一是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优化机关部门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内容和方式。主动适应师生多样化的后勤服务需求,引进部分社会餐饮,不断提升餐饮服务与维修服务的满意度。打造宜居、宜学、宜研、宜业的校园环境。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改善硬件环境,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符合需求、方便学习的美好空间。

二是提升信息服务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智慧校园”,促进信息化服务升级,推进各项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全面推进电子班建设,宿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校园数据共享建设。启动网上融合服务大厅建设,持续优化OA系统。推进教务、人事等条线信息系统上线,提升基础服务质量。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全覆盖,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是增强基本建设的服务发展能级。全力推进南区新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国际合作教育大楼、经管大楼、卓越工程研究生院等建筑的主体结构验收,加快室内安装及普通装饰、外立面装饰。完成图文信息、综合楼、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基地工程各项竣工验收工作。积极推进第三教学楼及体育馆等“十三五”项目的各项工作。

四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和形象品牌建设,制定大学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策划制作系列外宣品。继承和发扬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刘湛恩纪念馆(虚拟馆)建设,继续推进沪江书院建设。充分挖掘校史育人资源,建设校史文化数字互动系统,完成卓越工程教育图史等校史书籍编纂工作。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五是要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持续做好海内外校友、校友企业和社会捐赠人的联络工作。依托地方校友会、行业校友沙龙和校友兴趣社团等平台搭建,做好资源挖掘整合工作。规范运行校友会、基金会和香港基金会社团法人,做好基金募集工作,凝聚广大校友对事业发展的能量。

七、坚持底线思维,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事业发展蹄疾步稳

一是统筹推进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流程,强化突发事件处置主管部门的首发责任意识。统筹做好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校园安全工作,规范社团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保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坚持预防为主,深化安全标准化管理,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建设水平;完善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实施安全稳定工作月志制度,制定校园安全风险分级及治理清单,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优化校园安全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努力营造和谐共治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构建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配置与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学校化学品暂存库及废液回收中心搬迁及升级工作;完成全校所有实验室的监控全覆盖。严格教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同志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专项督查与日常督查;同时,开展重大决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确保上级党委、部门和学校党政的部署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2019年,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既要看到学校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也在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要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改革的锐气、实干的精神,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迈向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征程中谱写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